
綜述
本週在 MWC 上,Brain.ai 公布了一款裝置,爲即將過氣的智慧手機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未來展望。這引發了關於未來智慧手機的種種思考,特別是對與現有裝置相比,Brain.ai 的未來願景是否具備前瞻性,並能否真正解決當下的問題。與會者對未來智慧手機的討論展開了一系列哲學和技術上的探討。
究竟智慧手機有何問題?
傳統智慧手機的形態已經趨於成熟,但仍在全球範圍內廣泛使用。約翰楊(Jerry Yue)是 Brain.ai 的創始人和執行長,他對未來智慧手機的願景給與了編輯很深的印象。雖然尚需更多時間來全面取證其想法,但其願景確實勾勒出了讓人心動的未來智慧裝置樣貌。雖然稱其爲“未來智慧手機”也許有些誇張,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一些行業巨頭正在研究如何將生成式人工智慧有效地構建爲產品作業系統的核心。
技術背景
生成式人工智慧是關鍵
雖然 AI 和機器學習技術(ML)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融入了智慧手機,但最新技術的關鍵是生成式人工智慧。它是 Google Gemini 和 ChatGPT 等程式背後的技術以及三星和蘋果等大公司大力投入的領域。 可以預見,這一趨勢在未來幾年將進一步加劇。
結合硬體的生成式 AI
Brain.ai 的技術不僅僅局限於硬體層面,而是貫穿於整個作業系統。此作業系統最初將透過德國電信與 T-Mobile REVVL 智慧手機合作面世,這意味着使用者可以透過這款價格約 200 美元的手機體驗這一技術。盡管它不是頂級旗艦機型,但針對低預算市場,Brain.ai 的作業系統表現出了出色的價效比。
使用者體驗和使用場景
這一作業系統介面並不依賴於第三方應用,人們將透過語音或文字指令與其進行互動。其關鍵功能包括購物、相機應用、智慧翻譯等。 與現有的智慧手機應用不同,Brain.ai 注重使用者隱私和資料安全,同時以使用者體驗和個性化爲中心。
發展前景
技術約束與技術發展
作爲一款即將問世的產品,如何準確評估其整體體驗仍然需要實際使用。對於像相機應用等特定應用程式的處理能力以及離線體驗等問題,仍需進一步觀察和取證。隨着 AI 技術的不斷演進,Brain.ai 未來的功能也將不斷增強。
創始人和公司背景
創始人的故事
約翰楊在創立 Brain.ai 之前曾參與過中國社交應用 Friendoc 和中國最大的食品配送應用 Benlai.com,擁有豐富的創業經驗。Brain.ai 成立於 2015 年,迄今已融資 8000 萬美元,並在即將到來的關鍵時刻推出了該作業系統。
總結與展望
Brain.ai 的作業系統爲未來智慧手機的發展指明了一條全新的道路。使用者可能將迎來更加個性化、隱私保護和使用者體驗更爲友好的智慧手機作業系統。盡管當前還有一定的技術約束,但相信隨着 AI 技術的不斷升級和發展,這一作業系統必將爲使用者帶來更多驚喜。
提問關鍵詞: 技術-生成式人工智慧,作業系統,Brain.ai,統一作業系統
延伸閱讀
- 豐田攜手 Nvidia 打造未來智慧車輛:超級計算機與新作業系統的革命!
- "未來的無限可能:Carl Pei 宣布 Nothing 將開發自己的作業系統!"
- 全方位解析 Google Gemini:你必須知道的生成式人工智慧模型!
- Canva 收購 Leonardo.ai 強化生成式人工智慧實力!
- Meta 暫停在巴西訓練生成式人工智慧工具
- TTT 模型可能是生成式人工智慧的下一個前沿
- Presti 運用生成式人工智慧提升家具產業的產品攝影
- CIO 們對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擔憂呼應了雲端計算初期的擔憂
- 音樂影片分享應用程式 Popster 運用生成式人工智慧,讓藝術家重新製作影片
- Meta 計劃將生成式人工智慧引入 Metaverse 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