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源人工智慧的商業模式:前景、利弊及投資者觀點
背景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AI)的繁榮,以該技術為基礎的新創企業開始在商業模式上出現兩種明顯的分歧。一些公司認為,採用專利且閉源的方式將使他們在競爭者中取得優勢,選擇將 AI 模型和基礎架構保留在內部,不對外公開。而另一些公司則將模型、方法和資料集開源,擁抱更加社群驅動的成長路徑。但哪種選擇才是正確的?或許並沒有確保的答案,但每位投資者似乎都有自己的觀點。
開源 AI 模型的優勢
一些投資者認為,開源 AI 創新可以透過透明度在客戶中建立信任感。雅虎旗下的 GV(Alphabet 旗下的投資部門)的常務合夥人戴夫·穆尼奇埃洛(Dave Munichiello)認為,雖然閉源模型在工作量輕減的情況下可能效能更好,但由於缺乏解釋性,所以對董事會和高管來說很難推銷。相比之下,開源模型則可以透過這種透明度為客戶建立信心。
閉源和開源的比較
投資公司 Insight Partners 的董事總經理甘尼什·貝爾(Ganesh Bell)通常同意穆尼奇埃洛的觀點。但他指出,與基於雲端的競爭對手相比,開源專案往往較不成熟,其前端介面“不一致”且“更難維護和整合”。不同投資者認為,對於新創企業來說發展方向的選擇(閉源 vs. 開源)在最早期階段比整體的上市策略更重要。NGP capital 的合夥人基督教·諾斯克(Christian Noske)表示新創企業應該更注重將模型的輸出(無論是開源還是非開源)應用於“商業邏輯”,從而為客戶證實投資回報。劍橋創新基金的合夥人伊恩·蘭(Ian Lane)指出,許多客戶並不在乎底層模型是否開源,他們尋求的是解決商業問題的方法。因此意識到這一點的新創企業在 AI 這個競爭激烈的領域中將佔據優勢。
監管對商業的影響
關於監管的問題,它是否會影響新創企業的發展和擴充套件以及它們如何發布其模型和支援工具?確有可能。基督教·諾斯克認為,監管可能會增加產品開發的成本,從而加固大型科技公司和老牌企業的地位,損害小型 AI 供應商的利益。但他表示需要更多的監管,特別是關於“明確”和“負責任”使用 AI 中的資料、勞動力市場考慮以及 AI 被武器化的許多方式的政策。另一方面,貝爾認為,監管可能是一個有利可圖的市場。為幫助 AI 供應商遵守監管,構建工具和框架的公司可能會有逐利機會,同時他認為這樣做也將“有助於建立對 AI 技術的信任”。
結論
開源和閉源、商業模式和監管只是本文中涉及的一小部分話題。受訪者還提到了從開源轉向閉源公司的利弊、開源開發的可能安全優勢以及依賴基於 API 的 AI 模型的風險。根據不同的觀點,開源與閉源的發展方向對新創企業來說或許並不像最早的上市策略那麼重要。然而領先於市場的新創企業應該更專注於將模型的輸出應用於商業邏輯,並為客戶證實投資回報。
注:本文回答中的引用文字經過縮短和編輯以提高閱讀效果。
(原文參考來源:https://venturebeat.com/2022/02/10/5-investors-on-the-pros-and-cons-of-open-source-ai-business-models/)
延伸閱讀
- 「Plain 獲得 1500 萬美元,打造一站式 B2B 客戶服務聊天平臺!」
- 「馬斯克 97 億美元收購 OpenAI 之路:這些投資者助力成敗!」
- 創業公司面臨合作與獨立的抉擇,未來該如何選擇?
- Graze 在 Bluesky 打造創新定制內容平臺,投資者紛紛關注!
- 羅賓漢網路券商以 4500 萬美元與 SEC 和解,投資者該如何看待?
- 印度最大交易應用程式 Groww 即將上市,投資者熱情高漲!
- 2023 年風投新趨勢:投資者為你揭示未來機會!
- SpaceX 內部檔案曝光:投資者如 a16z、Gigafund 的超值股票福利!
- PharmEasy 估值狂跌至 4.56 億美元,從 56 億美元跌落,投資者資料揭示驚人真相!
- Lead Edge 引導 700 多位投資者逐步遠離風投交易,資本策略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