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條新聞:科技業詐騙風暴
投資者信任遭背叛
隨著前 Headspin 創辦人因詐騙而被判入獄,這則訊息再次證實了新創企業和風險投資這兩大世界的上一波繁榮不僅帶來了少許詐騙行為。這位受審的創辦人 Manish Lachwani 因向投資者謊報訊息而被判入獄並面臨巨額罰款,他的謊言讓公司籌集了價值幾億美元的資金。盡管公司仍在繼續運營並且很可能希望讓整個情況從公眾視野中消失,但 Lachwani 的故事——據《紐約時報》報導,Lachwani 誇大了 Headspin 的收入近四倍,對其客戶進行虛假宣稱並創造假發票來掩飾——卻並非個案。縱觀 Theranos 和 Rothenberg Ventures 這些有點陳舊的欺詐案件,最近我們還涉及到了很多風波。從投資者對 Bolt 募資的抱怨,到 BloomTech、Nikola、Binance 和 FTX 等,我們看到了許多財務詐騙行為。
為何新創科技公司詐騙現象頻現?
簡而言之,速度。歷史上罕見的低利率期間,追求收益的資本湧入風險投資界。由此,投資者使用他們的支票簿極為頻繁,有時對於盡職調查的時間較少。請記住,許多非常年輕的新創企業更多是關於想法和潛力,而非實質資產和歷史現金流,所以對於想要收購加油站的私募股權公司的盡職調查與對處於種子階段的新創企業進行盡職調查有所區別。然而資本也湧入了晚期新創企業,導致大量資本極快地流動。一些創辦人出現了失誤,或者換個角度來說一些創辦人把這個繁榮時期視為他們可以彎曲規則的時期。需要牢記的一點是,當市場達到最高峰時,常會看到詐騙案不斷浮出水面。這是一個重要的警告訊號。
評論與建議
評論
科技業詐騙近年來頻頻發生,凸顯了投資者和新創企業在追逐高收益和快速發展時所面臨的風險。嚴肅的詐騙行為不僅損害了投資者的信任,也損害了整個新創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
建議
針對投資者而言,盡職調查至關重要。不應忽略任何潛在的疑點,特別是在繁忙的融資市場中。對於新創企業,創始人和管理層應該以誠信和透明度作為底線,避免利用投資熱潮來進行不當操作,並建立健全的內部監管機制。
延伸閱讀
- 「搶先報名!TechCrunch Sessions: AI 演講者申請截止日期迫在眉睫!」
- "還剩 3 天!TechCrunch Disrupt 2025 票價優惠高達$1,130,快來搶購!"
- 法院駁回霍姆斯與巴爾瓦尼上訴,詐騙定罪不被推翻!
- 新創企業大戰即將展開:TechCrunch Startup Battlefield 200 申請正式開放!
- 「馬斯克 97 億美元收購 OpenAI 之路:這些投資者助力成敗!」
- 「科技界盛事:TechCrunch All Stage 2025 開售!搶先預訂最前沿的創新趨勢」
- Graze 在 Bluesky 打造創新定制內容平臺,投資者紛紛關注!
- 朝鮮在 2024 年駭客盜竊超過 6.59 億美元加密貨幣!假求職者成為新詐騙手法
- 羅賓漢網路券商以 4500 萬美元與 SEC 和解,投資者該如何看待?
- 印度最大交易應用程式 Groww 即將上市,投資者熱情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