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報導:MariaDB 的潛在私有化交易是 2021 年 SPAC MANIA 的一種指控
SPAC 狂熱的煎熬
2021 年以來,特別是 2021 和 2022 年間,許多風險投資支援的新創企業透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走上公開市場,這股潮流在風險投資圈子內引起了一陣短暫的熱潮。然而這些組合帶來了許多訴訟,甚至導致破產,並摧毀了大量股東的財富。而 MariaDB 就是其中一家企業,它曾計畫透過 SPAC 合併上市,但這個選擇並未如預期般成功。
MariaDB 的財務困境
MariaDB 曾預測其年度營收將於 2022 財政年達到 5300 萬美元,到 2023 財政年則達到 7200 萬美元。然而事實證實,公司的實際營收落後於預期,甚至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的增長速度。在 2023 年,MariaDB 的營收僅達到 5300 萬美元,並且報告了約 5030 萬美元的年度遞延收入。
在 2024 財政年第一季度,MariaDB 的營收增至 1360 萬美元,略高於去年的 1280 萬美元。此外公司成功將其運營虧損減少了一半以上,從 560 萬美元降至 280 萬美元,並將淨虧損從去年的 1280 萬美元降至 890 萬美元。更重要的是,公司大幅減少了現金消耗,運營現金赤字從 1410 萬美元降至 140 萬美元。
私有化交易的意義
MariaDB 的現金負擔和資本價值的不足,使得公司無法再長期運營下去,因此其發行了價值 2650 萬美元的「償還貸款債務擔保票據」給 RP Ventures。然而公司違反了其應償還的救助貸款,現在發現其選擇有限。這種情況使得 K1 的提議顯得更加有趣,因為 RP 融資票據的條款明確地規定了對公司的約束。
MariaDB 結束了私有時期時處於無盈利狀態,但現金不及預期。對於任何新創企業而言,這種情況幾乎是最糟糕的情況:在公司還虧損的情況下走上公開市場(受審查更嚴格),而現金儲備有限(現金餘額),再加上行業增長放緩和突然保守的估值環境。最終股東決定將股價降至幾乎為零,數年的努力以及每年約 5000 萬美元的收益全部化為烏有。
深刻啟示
MariaDB 的案例提醒我們,SPAC 交易的熱情在事後顯得繁瑣昂貴並且時間不當;同時也表明,並非所有軟體公司都會像預期的那樣,達到足夠的增長速度以支撐成為一家上市公司。這樣的情況需要引起關注:當市場情況熱絡時,千萬謹慎對待奇特的交易,永遠不要將未來的遞延收入增長視為必然。即使你達到了關鍵的增長門檻,也無法確保持續增長。
社論:風險投資時的警惕
作為風險投資者,應該對市場熱度保持警惕。過度的熱情可能導致高昂的成本、不當的時機選擇,從而對企業產生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MariaDB 的經歷提醒我們,資金選擇和交易時應謹慎行事,並不應輕視公司的實際經濟狀況。
結語:
MariaDB 的私有化交易提醒我們,市場熱潮並非永恆。面對著短期投機和對未來增長的過度樂觀,我們應該擁有更加冷靜的眼光,深入挖掘企業的實際價值,而非盲目追逐熱門風潮。
延伸閱讀
- 華盛頓對 T-Mobile 提起訴訟:2021 年資料外洩影響 7900 萬使用者紀錄!
- 2023 年科技界最大的 13 筆私有化併購案一覽!
- Wiz 拒絕 230 億美金交易的真相揭祕!
- 盧森克掀起銷售熱潮,費斯克達成交易,Uber 再掀舊恩怨
- Fisker 股票交易因紐約證券交易所暫時停牌
- 川普新社交平臺 SPAC 為支付其天文數額法律費用設立基金
- Ingrid 獲得 2300 萬美元擴充套件電商交貨平臺,拒絕「免運費」。
- OpenAI 的與出版商的交易可能對競爭對手構成麻煩
- Paramount Global 計劃以超過 5 億美元的價格出售在印度的 Viacom18 股份給 Reliance
- 區塊鏈新創 Sei Labs 推出引人注目的解決方案,加速以太坊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