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氣候科技投資面臨深洗風險
作者 Craig Douglas 是世界基金的合夥人,也是歐盟能源政策顧問。世界基金致力於投資具有顯著氣候效能潛力(CPP)的氣候技術。他在最新的文章中提到,當前的深科技公司,即透過科學突破和研發創造前沿科技並將其應用於市場的公司,終於開始受到風險投資社區的更多關注。
深科技在歐洲的蓬勃發展
文章指出,數以千計的優秀深科技新創公司位於歐洲,而且它們的創辦人正逐步在本土找到更容易獲得的資金。儘管整體資金水平有所下降,但歐洲對深科技的投資仍然強勁。Dealroom 最近的歐洲深科技報告顯示,在過去 24 個月,深科技的資金水平增長了 60%,而不是 2020 年。這股繁榮也反映在專利申請和月球火箭技術的研發花費上。這就是所謂的「深洗」:缺乏有意義的研發證據或任何真正科學基礎的公司,將其產品宣傳成具有轉變性的產品。
深洗風險與氣候科技
文章警告指出,氣候科技新創公司將其產品定位為比其實際情況更"深科技"。這將導致重要的資金流向那些永遠不會根本改變事態的新創公司。相比之下,真正的氣候深科技正在籌集資金,以使其能夠提供具有減碳全球經濟能力的技術。文章引述了最近國際能源署(IEA)的報告,指出到 2050 年,將有近一半的減排解決方案來自當前處於示範或原型階段的技術,而且必須在本十年進行重大創新努力,才能及時將這些新技術推向市場。
歐洲在氣候科技投資中的地位
然而文章也指出,歐洲已準備好承擔這項艱鉅任務。2022 年,全球 42% 的氣候技術資金是在歐洲籌集的,投資額增長率比美國快 26%。作者強調創始人們應該停止深洗行為。作為專門從事歐洲氣候科技的投資者,作者表示他們經常從一些太陽能、熱泵和微移動性新創公司以及一些食品技術公司那裏收到了深洗式的推銷。他們看到的是團隊大講其技術的優勢,但實際上檢視公司的產品後,並沒有基本的技術創新。因此這些問題將導致資金被用在對事態無法產生根本性改變的新創公司上。
編者評論
這篇文章體現了歐洲氣候科技投資中的一個現象,即深洗風險。亦即,一些新創企業自我宣傳的深科技內容,與實際產品的創新內容不符,這可能損害真正需要這些資金支援的氣候深科技公司。對於投資者和決策者而言,如何區分虛假的深科技內容以及真正具有科學基礎和創新內容的氣候深科技公司,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對於新創企業創始人來說誠實地體現公司的真正科技創新內容,是贏得投資和市場認可的重要一步。
延伸閱讀
- 「Moonwatt 獲得 830 萬美元,推動鈉離子儲能技術增強太陽能穩定性!」
- 臺積電豪擲千億美金布局美國晶片產業!
- 金融科技新星 Ramp 近期二次股權交易估值近翻倍,達 130 億美元!
- 安瑟普提克獲得 35 億美元巨額資金 瞄準人工智慧未來!
- 「歐洲 Relay 成功募資 3500 萬美元,借鑒亞洲模式重塑送貨服務!」
- a16z 聘請前共和黨國會議員帕特裏克·麥肯利擔任顧問,科技風向標再度轉變!
- 全女性風投團隊助力!母嬰診所 Millie 獲得 1200 萬美元 A 輪融資
- 被駭客入侵的加密交易所 Bybit,豪資 1.4 億美元懸賞追蹤失竊資金!
- Bridgetown Research 載著 AI 助力,成功募資 1900 萬美元加速盡職調查!
- Gozem 籌得三千萬美元,瞄準法語非洲擴充套件車輛融資與數位銀行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