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蹤藝術品創作者:指紋檢測的新突破
背景
在美術界,關於博物館藏品上的印記,特別是陶土雕塑上的印記,幾乎沒有系統性的報告。然而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為掃描陶土雕塑上可見表面和內壁上的指紋和工具痕跡提供了一種方法,並提供了量化刻劃這些印記的方法。
研究內容
這項研究由荷蘭的 Centrum Wiskunde & Informatica(荷蘭數學與電腦科學中心)的前博士後研究員 Dzemila Sero 領導的團隊進行。他們使用三維微型電腦斷層掃描(3D 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的技術,研究了位於 Rijksmuseum 館藏中並被歸功於 Laurent Delvaux(1696-1778)的陶土雕塑《懸浮的小天使(Study for a Hovering Putto)》。
為了獲取雕塑上的指紋和工具痕跡,研究人員使用了位於 FleX-ray Lab 的計算斷層掃描機。Sero 和她的同事開發了一套流程,可獲取雕塑表面和不可見處內壁上的儲存指紋和工具痕跡,同時使用了量化刻劃這些印記的方法。作者們推測該藝術品的部分指紋屬於一位成年男性,這與此作品被歸功於 Laurent Delvaux 的說法一致。
研究意義
藝術家的年齡群可能在一些情況下非常有用,尤其是當大師與年輕學徒密切合作時。從儲存下來的印記中提取更多的訊息,可以透過支援藝術歸屬來增加藝術品的價值。
這項研究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該方向由 Sero 在她在 Centrum Wiskunde & Informatica 的博士後研究期間啟動,並受到 Impact4Art 專案的支援。Sero 後來在 Rijksmuseum 獲得了 Migelien Gerritzen Fellowship,並開展了自己的研究專案“Imaging patterns on terracotta sculptures”。她使用高解析度的二維和三維成像以及先進的計算方法,研究了 Rijksmuseum 藏品中藝術家留下的痕跡,例如人體印記、筆觸和工具痕跡。
評論
這項研究為藝術史研究帶來了新的可能性,讓我們有機會更深入地理解藝術品的創作者。透過指紋檢測的方法,我們可以透過藝術家留下的痕跡,從而確保藝術品背後的創作者。
然而我們需要謹慎使用這項技術,因為指紋檢測只能揭示藝術家的身份,而無法解釋作品的意義和價值。藝術品的價值還是應該透過對其藝術技巧、創作背景和創作時代的研究來確保。
結論
以指紋檢測的方法來確保藝術品的創作者是一項有趣和創新的研究方向。然而我們應該將這項技術視為藝術史研究的輔助手段,而不是唯一的依據。透過將指紋檢測與其他研究方法相結合,我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藝術品的價值和背後的故事。
作為觀察者,我們應該慎重且審慎地對待這項技術的應用,並將其視為藝術品背後更廣泛的文化和歷史背景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藝術家的身份證實。
延伸閱讀
- OpenAI 私下撤下多元化承諾網頁,背後隱藏了什麼?
- Instagram 新功能:提升創作者對影片表現的全面洞悉!
- Meta 用 $5,000 獎金、內容合作及免費取證吸引 TikTok 創作者!
- 打造“她”中科技的無畏創新:ChatGPT 聲音背後的創作者新願景
- Instagram 推出新 DM 功能,專為創作者量身打造!
- 科林·卡佩尼克創立 AI 新創公司 Lumi,助力創作者掌控自己的故事!
- 「Hummingbirds 平臺成功融資 540 萬美元,助力當地創作者與品牌合作!」
- 《專訪 Erin 與 Sara Foster:破解消費文化與創作者的未來趨勢》
- 「探索消費者文化與創作者:Erin 和 Sara Foster 於 TechCrunch Disrupt 2024 的精彩對談!」
- YouTube 推出新功能,幫助創作者有效避免影片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