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vie Review: "Oppenheimer" — A Chaotic Assortment of Vignettes
Background
《Oppenheimer》是一部由克裏斯多福·諾蘭導演的傳記片,從一系列生動的片段中深入探索了原子彈之父 J.羅伯特·奧本海默的生活。然而電影過於繁忙,無法充分發揮其全部潛力。
影片簡介
《Oppenheimer》受凱·伯德和馬丁·J·雪溫所著的 2005 年奧本海默傳記《美國普羅米修斯》的啟發,描述了導致理論物理學家奧本海默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受讚譽、憎恨和臭名昭著的人物之一的事件。電影大部分篇幅用來記錄二戰期間美國為開發核武器而展開的競爭以及奧本海默在此後如何努力推動核不擴散運動。
然而與《美國普羅米修斯》一樣,諾蘭的新片也深入描繪了奧本海默在成名之前的生活,尤其是他對藝術和科學的追求以及對政治的參與。在那個時候,他還在探索自己的智慧和影響力能夠對他人產生多大的影響。
探索人物
《Oppenheimer》把著名的主人公描繪成一種人類催化劑,他以獨特的思維方式發出一種有生命力的能量,驅使身邊的人進行各種行動。這種能量吸引了人物如厭世酒鬼卡瑟琳·普寧(由艾蜜莉·布朗飾演),奧本海默的妻子;以及抑鬱症精神科醫生珍·塔特洛克(由佛羅倫斯·普飾演),他的長期情婦。這種能量也吸引了他在學術界嶄露頭角時的同行們,使他成為美國曼哈頓計劃的核心成員。
電影的問題
然而《Oppenheimer》整體敘事結構混亂,像是一系列過於工程化的短暫、激烈、充斥著對話的場景,只有偶爾才能結合成具有連貫性的故事。電影追求莊重的表現效果,卻忽略了真實感的實現,這是一個可惜的結果。
儘管《Oppenheimer》的演員表現出色,如布朗、達蒙和墨菲等,但由於電影結構的約束,這些表演幾乎沒有足夠的時間體現性格的複雜性,一旦觀眾開始投入,電影就轉向了下一個場景。
雖然音樂作曲家路德維希·戈蘭森的配樂很美,但它並沒有與情感共鳴的節奏融入整個電影,反而像是伴隨場景的淡入淡出,強調了場景之間的斷裂感。
值得注意的方面
然而《Oppenheimer》的音效設計是最有趣(雖然並非總是執行得很好)的一個方面,也是大多數觀眾可能會感到震撼的,無論是從字面上還是從感官上。
電影運用聲音來讓觀眾感受到《Oppenheimer》所描繪的毀滅程度。雖然這種手法在描繪爆炸場面時效果很好,但特別是在電影描繪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後,奧本海默周圍充斥著對美國例外主義觀念沉迷、對自己的生活工作引發的恐懼感無法抵擋時,這種手法真正體現了其獨特之處。
然而《Oppenheimer》的優秀電影意念在於執行上缺乏統一性,總感知像是一個組合著優秀電影點子的混亂作品。電影呈現的時刻非常約束,而效果則時好時壞。
結論
《Oppenheimer》是一個充滿動感的觀賞體驗,而其中融入的人物性格和歷史背景也使其更具吸引力。然而電影的敘事結構混亂、角色發展不足的問題削弱了它的潛力。
對於那些對科學、歷史和人物故事感興趣的觀眾來說《Oppenheimer》仍然值得一看,這是一部獨特的電影,雖然有著一些技術上的缺點,但仍然能夠引起觀眾的興奮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