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首例標準包層直徑 19 芯光纖達到紀錄傳輸能力
2023 年 5 月 15 日,日本國家資訊通訊技術研究所(NICT)和住友電氣工業株式會社(SEI)與荷蘭愛因霍芬理工大學、義大利阿基拉大學以及澳大利亞麥格理大學合作研究的一組科學家發布了最新的研究結果。他們成功研發了一種標準包層直徑(0.125 毫米)具有最多芯數(19 芯)的光纖,在 63.5 公裏的傳輸距離上實現了 1.7 百拍位元每秒的大容量傳輸,達到了樹立世界紀錄的成果。
開創傳輸技術新局面
透過使用隨機耦合的多芯光纖設計以及多輸入多輸出(MIMO)數位訊號處理技術來消除芯間訊號干擾,研究團隊實現了高芯密度,並克服了以往多模光纖傳輸中每個模式傳播特性差異帶來的困難。該研究體現了標準包層直徑光纖傳輸能力的世界紀錄以及達到 1 百拍位元每秒或以上傳輸容量的傳輸實驗中世界上傳輸距離最長的成果。這一技術成果表明,在跨海洋系統中,與多模光纖傳輸相比,使用 MIMO 數位訊號處理方法可以大幅降低功耗,並有望為未來的長距離和大容量光通訊網路的實現做出貢獻。
探索下一代傳輸介質
在激烈的訊息化時代中,不斷增長的流量挑戰了現有傳輸技術的瓶頸。然而該研究結果為未來的長距離和大容量光通訊系統提供了一個標杆。尤其是在「5G」和「6G」等時代,人們將需要一個由大容量資料通訊基礎設施支援的物聯網生態系統,使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發揮作用。此外研究人員計劃進一步延伸傳輸距離和擴充套件波長帶增加容量,開發與 19 芯光纖相容的新裝置,並展示先進的網路功能,如交換以及調查未來部署的可行性
在「綠色數位經濟」的追求中找到平衡
在尋求下一代傳輸技術的同時研究人員還必須考慮如何控制傳輸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為了實現更可持續的數位經濟以及對人類生態環境的保護,他們需要採取一系列的行動。例如,透過綠色能源技術減少能源消耗,開發智慧型資料中心,實現資料傳輸的能源效率,並儘可能減少網路裝置和傳輸技術的用電量。在未來的技術發展中,新的光纖將不僅僅是一種更優秀的傳輸介質,也需要與綠色數位經濟的實現相協調。
總而言之,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標準包層直徑 19 芯光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傳輸能力,為全球光纖技術的發展創造了可能。同時在追求數位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上,他們還需探索更多的創新技術,以更好地實現技術和經濟之間的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