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mputex 展中的大象在房間裡
未被公開討論的熱門議題
自臺灣放寬疫情旅遊約束以來,今年的 Computex 展是世界計算和晶片產業的慶典。然而在展覽、演講和產品發布之中,像 Jensen Huang 充滿人潮的英健聚焦時,幾個議題幾乎沒有被公開討論。然而當地緊急社交措施正在加劇地緣政治和 AI 所導致的晶片短缺問題,半導體產業正處於一片亂象。本文將討論 Computex 展上幾個未被公開討論的問題。
地緣政治使得晶片製造商的生活更加複雜
美中關係持續惡化,半導體產業中的事情也變得混亂。由於國家之間在晶片產業上的爭論,將影響半導體供應鏈的管理方式,尤其是對於需要用於生成式 AI 和其他高功率計算任務的超晶片。去年十月,美國透過了新的出口法律,要求美國晶片製造商在向中國出口用於 AI 的晶片和用於製造晶片的裝置之前,必須獲得商務部的許可。美國、日本和荷蘭也達成了一項協議,停止向中國出口晶片製造工具。因該措施而捲入其中的公司包括 Nvidia,該公司被約束向中國出售 A100 和 H100 GPU,造成最多 4 億美元的損失。這兩種晶片都用於訓練像 OpenAI 的 GPT-4 這樣的大型語言模型。為此,Nvidia 為中國銷售了一種較為緩慢的晶片。中國也因為安全性威脅對美國記憶體晶片製造商 Micron 進行調查,之後禁止了一些晶片的銷售。這個禁令可能有益於三星電子和 SK Hynix 等中國的 Micron 競爭對手,但據報導,美國要求韓國不填補中國的市場空缺,如果 Micron 被禁止。這些問題都發生在過去半年內,可以預期,中美相互報復對半導體產業的全球影響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得到鮮明的體現。全球最大的晶片製造商臺積電,市場佔有率達到 59%,總部位於臺灣,臺積電可能不像美國公司一樣需要應對同樣的制裁,但其最大的客戶多數在中國。因此根據彭博社最近一篇報導,在美國宣布制裁後不久,臺積電暫停了為中國新創企業 Biren 生產先進晶片的生產,以確保其符合美國的法規。像所有其他臺灣半導體公司一樣,臺積電也正在處理臺灣和中國的關係。TAI 積電在美國和日本建立了晶圓廠,但大部分產品仍在臺灣生產,這也帶來了開放性的問題,即如果臺灣和中國的關係繼續升級,全球許多科技公司依賴的它的晶片將會發生什麼情況。
臺積電的工作文化如何轉移?
臺積電打算在亞利桑那花費 400 億美元投資兩個先進的晶圓廠。臺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表示臺灣的工作文化是世界頂級半導體公司的原因之一。例如,他說臺積電的全天候隨時待命的做法意味著如果裝置在凌晨 1 點發生故障,就會在一個小時內得到修復,而不是在美國的上午 9 點。不過臺積電的勞動做法的強度也受到了檢查,即使是在這樣的公司工作也面臨著高離職率的問題,這在本月早些時候《紐約時報》的一篇報導中得到了證實。開放亞利桑那州第一家晶圓代工廠時,臺積電可能也會遭遇文化衝突。 EE Times 採訪了一名美國的首席工程師,他說:“文化需要改變,但總的來說工作環境和要求在臺灣已經建立了很長一段時間,所以這將被移植到臺積電的亞利桑那州工廠。一些小的修改應該能夠讓其更受美國工程師的接受,同時這種文化特點也需要美國工程師去適應。”
人才短缺問題
員工離職和總體缺少專業人士可能成為全球半導體公司的一大問題,因為該行業的增長預計超過專業工人的增長。根據德勤的最近一份報告,到 2030 年前,全球需要逾 1 百萬名額外的員工,每年需要逾 10 萬名。在美國,電子工程和電腦科學研究生的入學人數不足 10 萬人,美國半導體產業可能很快面臨約 7-9 萬工人的短缺。除非有改變,否則美國的 CHIPS Act 計劃將無法讓美國成為半導體強國,因為缺乏必要的人力資源。
AI 晶片短缺問題
人才短缺不是唯一的問題。生成式 AI 計算執行在晶片上,主要是由 Nvidia 生產的 GPU。然而這些 GPU 日益短缺。據報導,微軟內部所需的伺服器硬體本身就短缺,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在 5 月 16 日國會聽證會上表示如果能減少 ChatGPT 的使用,由於處理器瓶頸問
延伸閱讀
- Nvidia 支援臺灣新創 MetAI,打造 AI 驅動的數位雙胞胎技術!
- 「科技創新風暴!TechCrunch Disrupt 2024 第二天精彩回顧」
- 北伏特裁員 1600 人,歐洲電池巨頭是否真的走到盡頭?
- 深入韓國區塊鏈周:探索加密叢林的祕境!
- 「為何 AI 產業對 Chatbot Arena 情有獨鍾?揭開其真正價值的面紗!」
- 英特爾重拳出擊!預計裁員 1.5 萬人,科技業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 「風投寵兒 Rad Power Bikes 又遭裁員衝擊,未來將何去何從?」
- 2024 年科技業裁員全紀錄: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 人工智慧領域的新創公司:興致漸失?
- 臺灣總統當選人面臨臺灣晶片產業日益增長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