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議題

自動駕駛車輛的保險資料如何增強 Waymo 的安全優勢

Waymo 使用保險資料支援其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性撰文:安德魯·J·霍金斯 (Andrew J. Hawkins),交通編輯 Waymo 正在利用保險資料來證實其自動駕駛汽車比人類司機更安全。這份報告是 Alphabet 旗下公司與保險公司 Swiss Re 去年合作宣布的結果,旨在顯示無人駕駛車發生 .... (往下繼續閱讀)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 Line 分享到 Twitter

文章目錄

自動駕駛車輛的保險資料如何增強 Waymo 的安全優勢

Waymo 使用保險資料支援其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性

撰文:安德魯·J·霍金斯 (Andrew J. Hawkins),交通編輯

Waymo 正在利用保險資料來證實其自動駕駛汽車比人類司機更安全。這份報告是 Alphabet 旗下公司與保險公司 Swiss Re 去年合作宣布的結果,旨在顯示無人駕駛車發生事故的頻率較低且造成的財產損壞也較少。Waymo 的資料出現在對自動駕駛汽車的監管日益加固的時刻,此前加利福尼亞州監管機構投票批準了自動計程車公司在舊金山的業務擴張,儘管市政官員警告稱,無人駕駛車堵塞道路並延誤應急響應。

比較結果

根據與裏程和郵政程式碼校準的人類效能索賠資料的比較,Waymo 的車輛比人類效能更安全。根據 Swiss Re 超過 60 萬起索賠和超過 1250 億英裏的資料,“這些基準非常可靠且非常重要”,Waymo 表示。該公司計劃將此論文提交和發表在同行評審期刊上,據 Waymo 新聞代表凱瑟琳·巴爾納(Katherine Barna)表示。

根據比較,Waymo 的車輛比人類效能更安全。在 Waymo 在加利福尼亞州和亞利桑那州進行的超過 380 萬英裏的完全自動駕駛中,未設定安全駕駛員的無人駕駛車減少了百分之百的傷害索賠頻率,而 Swiss Re 的人類基準為每百萬英裏 1.11 起索賠。對於配有安全駕駛員的自動駕駛模式下的 Waymo 車輛,其在超過 3500 萬英裏的行駛中,將受傷索賠降低了百分之 95,每百萬英裏的索賠數從人類基準的 1.09 降到了 0.09。而且相比人類效能,Waymo 對財產損壞索賠頻率還下降了百分之 76(由每百萬英裏的 3.26 起降到 0.78 起)。

Waymo 表示這是首次使用責任索賠資料來比較自動駕駛汽車和人類司機的安全效能。Waymo 的首席安全官莫裏西奧·佩尼亞(Mauricio Peña)在一份宣告中表示:“Waymo 駕駛器已經在我們運營的城市提高了道路安全性,我們透過分析我們駕駛器的安全效能和同行評審的研究得出了這一結論。”他還表示:“這項尖端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證實我們的駕駛器實際上正在降低舊金山和鳳凰城街道上的傷害。”

思考: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性辯論

有關自動駕駛汽車相對於人類司機安全性的辯論依然激烈。Waymo 等公司表示無人駕駛汽車是解決交通事故危機的必要手段,美國每年約有 4 萬起交通事故死亡。他們指出,無人駕駛汽車永遠不會喝酒、疲勞或分心,能夠避免人類常常導致事故和死亡的錯誤。但由於道路上的自動駕駛車輛遠少於人類駕駛車輛,因此從中獲得結論的資料相對較少,對於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性仍缺乏確保性。人類在致命事故之間的行駛裏程接近 1 億英裏,所以在能夠進行更有意義的安全性比較之前,我們可能需要數億英裏的自動駕駛車資料。與此同時 Waymo 一直在試圖填補對自動駕駛汽車的理解上的空白,透過提交自己的資料進行分析。去年 Waymo 發表了兩篇科學論文,比較了自動駕駛系統和人類駕駛的表現。第一篇論文分析了在即將發生碰撞時的反應時間,而第二篇論文則提出了一種評估自動駕駛系統避免碰撞效果的新方法。Waymo 還試圖透過模擬亞利桑那州近十年來發生的數十起真實致命事故來衡量其自動駕駛車的安全性,結果顯示將其中一輛交通工具替換為自動駕駛車將幾乎消除所有死亡風險。

觀點和建議

Waymo 使用保險資料來支援其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性,這是一種值得讚揚的做法。有系統地比較自動駕駛車的索賠資料與人類駕駛車的資料,有助於提供更多客觀的資料來分析這兩者之間的差距。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公眾和監管機構更好地理解和評估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性。然而我們應該意識到,對於這個問題還存在許多未知數,並且需要更多的資料和研究來進一步證實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性。因此在針對自動駕駛汽車的監管和法規制定時,需要謹慎綜合各種因素進行衡量,保持現行法律的靈活性,以應對科技的不斷發展和我們對自動駕駛汽車安全性的不斷理解。

自動駕駛車輛,保險資料,Waymo,安全優勢 Data-自動駕駛車輛、保險資料、Waymo、安全優勢

延伸閱讀

江塵

江塵

Reporter

大家好!我是江塵,一名熱愛科技的發展和創新,我一直都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和追求。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數位時代,科技已經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我們的工作、學習和娛樂方式。因此,我希望透過我的部落格,與大家分享最新的科技資訊、趨勢和創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