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未來心靈閱讀技術的人權影響提出質疑的法律專家
澳洲對於神經科技和人權的關注
最近,人工智慧用於提取大腦波的有意義的思想的進展讓人權和隱私倡導者擔憂,他們認為技術發展的速度超過了法律。然而澳洲對於神經技術及其對人權的影響尚未得到關注,儘管倫理已被考慮,但尚未關注人權法。最近發表的第一篇質疑我們是否為神經技術的潛在應用做好準備以及澳洲應該如何應對人權挑戰的論文已經在《澳洲人權期刊》上發表,由悉尼大學的麥凱博士撰寫。
對神經科技的重要性和潛在人權侵犯的關注
麥凱博士是悉尼法學院著名的神經技術法專家,他表示在澳洲整個領域都缺乏理論基礎,並且缺乏來自監管和人權機構的回應。他呼籲將神經技術納入法學學者、法律改革機構、人權組織和最終澳洲議會的議程之中。他指出,隨著人類與機器的進一步融合,考慮神經技術的負面影響變得極為重要。直接監控神經活動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是隱私問題。雖然我們在網路上已經放棄了很多隱私,但直接神經存取比與社交媒體行為收集資料相關的隱私問題更令人不安。
神經技術應用的潛在侵犯
最近德州大學的一項研究中展示了神經科技的應用。透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器,參與者聆聽播客並產生訓練模型所需的資料。然後,參與者回到掃描器底下,聆聽一個從未用於生成訓練資料的新故事,fMRI 掃描器記錄了他們大腦中的血氧飽和度水平。研究人員使用大型語言模型(例如 OpenAI 的 GPT-4 和 Google 的 Bard)來匹配大腦活動中的模式與參與者所聽到的單詞和短語。簡而言之,神經科學家西本真司博士說,"大腦活動是一種加密訊號,語言模型提供理解密它的方法。"
麥凱博士表示我們需要考慮在刑事司法、政治、工作場所和消費者領域中的腦監測和直接腦幹預。例如,在警方訪談時監視嫌疑人的大腦是否侵犯人權?美國公司 Brainwave Science 已經推出了一款神經技術訊問產品。麥凱博士表示一些人會主張利用人工智慧神經技術和可植入的腦科技來改變罪犯的行為是一件積極的事情,但從人權的角度來看,這是令人不安的。
海外與國際人權框架的挑戰
海外有一些人權團體,包括 Neurorights 基金會和 Minding Rights Network,對於解決這些問題已經有了行動。這些團體懷疑國際人權框架是否能應對神經技術所帶來的挑戰。Neurorights 基金會正在推動企業、政府和聯合國承認精神隱私權、個人身份、自由意志、公平獲取腦部增強技術和免於偏見的權利。
麥凱博士表示公開辯論可能有助於提醒那些生產神經技術的人,法律改變即將到來。正如海外的一些機構已經意識到的一樣,現在就需要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