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報導: 海洋生物來監測水質的時代來臨
技術創新:利用蚌類監測水質
法國一家新創公司──MolluSCAN,於 2024 年在拉斯維加斯的 CES 展示了他們的技術,這項創新的技術將蚌類如蛤、青口和牡蠣等雙殼貝,賦予了對水質進行自然檢測的能力。該公司的創始人 Ludovic Quinault 是波爾多大學的研究人員,他與團隊在 15 年前開始了這項研究計畫。雖然他們起初僅是為了監測雙殼貝的健康狀況,但最終發現這些固定性濾食動物對周遭環境的敏感度讓他們成為了理想的水質檢測器。一個簡單的、無創的感測器存取到蚌或牡蠣的貝殼上,能夠監測食物攝食、繁殖和應激反應等方面。
對水質監測的衝擊
在當前的水質檢測過程中,人們必須出動收集樣本,然後將其送至中央地點進行分析。然而 MolluSCAN 的技術並非要取代傳統的水質檢測方法,而是作為水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與其周遭環境的健康緊密相連。而雙殼貝的健康狀況以及其周圍環境的健康狀況將成為對傳統檢測的補充指標。同時 MolluSCAN 的系統是完全自主執行的,並且能夠在三年以上的時間內進行監測而無需任何維護。
推廣與期許
自此技術推出以來,MolluSCAN 已經吸引了兩家常規客戶,另外還有三家客戶正在洽談中,同時他們在歐洲也擁有超過一打的科學研究安裝實例。MolluSCAN 的創始人 Quinault 期望地方政府及自然資源管理機構能夠投資這項技術,作為完全自然、無害、低介入的水質監測方式。
觀點與評論
創新意義
這項技術無疑是一大創舉。雖然雙殼貝並不具備認知意識,但其對水質的敏感度給予了我們一個全新的監測角度。過去,水質監測需要人力、財力支出,且操作不方便。MolluSCAN 的技術將為水質監測帶來顯著的變革,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解決方案。
倫理考量
然而這項創新技術亦需面對諸多倫理問題。使人工幹預自然界的執行,是否符合生態保育的理念?科技發展的進步和道德規範之間的平衡,將是一個必須嚴肅對待的問題。
建議
保護自然生態
我認為,應當針對這一技術進行深入的環境評估和倫理審查,確保其在應用時不會對周圍環境造成任何損害。同時公眾、學術界和政府機構也應對此次技術的應用進行公開討論,尋求共識並確保技術在促進水質監測的同時也能保護自然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