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進步:機器人協助工作是否讓人變懶惰?
編者註:本文已經根據 Science X 的編輯過程和政策進行了審查。編輯們強調了以下特點,確保了內容的可信度:經過事實檢查,同行評審出版物,可信的來源,校對。
新科技:機器人與人類共同工作的影響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一些機器人開始與人類共同工作,有證據表明,人們已經學會將它們視為同事——團隊合作可能對人們的表現產生正面和負面影響。人們有時會放鬆,讓同事來完成工作。這種現象被稱為「社交懶惰」,當人們知道自己的貢獻不會被察覺,或者已經習慣了其他團隊成員的高效表現時,這種現象就會普遍存在。
柏林工業大學的科學家們研究了人們在與機器人合作時是否會出現社交懶惰的情況。該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 Dietlind Helene Cymek 表示:
「團隊合作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激勵人們表現出色,但也可能導致動力的流失,因為個體貢獻不夠顯著。我們有興趣看看,當團隊夥伴是一個機器人時,是否也能發現這樣的動機效應。」
伸出援手的機器人
科學家們透過模擬工業缺陷檢測任務來取證他們的假設:檢查電路板上的錯誤。研究人員向 42 名參與者提供了電路板的影象。這些電路板被模糊處理,只有當將滑鼠工具懸停在上面時,才能看到清晰的影象。這使得科學家能夠追蹤參與者對電路板的檢查情況。
其中一半的參與者被告知他們正在處理已經由一個名為 Panda 的機器人檢查過的電路板。雖然這些參與者沒有直接與機器人一起工作,但他們在工作時看到了機器人並能聽到它的聲音。在檢查錯誤並進行標記後,所有參與者被要求評估他們自己的付出、對任務負責的感知以及他們的表現。
視而不見
乍一看,機器人 Panda 的存在似乎並未對結果產生影響——在檢查電路板的時間和搜尋面積方面,兩組參與者之間沒有顯著差異。兩組參與者在對任務負責感、付出的努力和表現方面給出的評價也相似。然而當科學家們仔細觀察參與者的錯誤率時,他們發現與機器人一起工作的參與者在任務後期捕捉到的瑕疵更少,因為他們已經看到機器人成功標記了很多錯誤。這可能反映出一種「看而不見」的效應,即人們習慣依賴某種東西而在心理上不再積極參與。
研究的資深作者 Dr. Linda Onnasch 表示:
「追蹤一個人的目光注視位置很容易,但要判斷這些視覺訊息是否在心理層面上得到充分處理就很困難了。」
安全受到威脅?
作者們警告說,這可能會帶來一些安全問題。Onnasch 表示:
「在我們的實驗中,受試者在任務上工作了大約 90 分鐘,我們已經發現當他們在團隊中工作時,檢測到的質量錯誤更少。在更長的輪班時間中,當任務變得例行公事,工作環境提供的效能監控和反饋很少時,動力的流失往往更為嚴重。在制造業中普遍存在這種情況,特別是在雙重檢查常見的與安全有關的領域,這可能會對工作結果產生負面影響。」
科學家們指出,他們的測試存在一些約束。儘管參與者被告知他們與機器人是團隊成員並且看到了它的工作,但他們並沒有直接與 Panda 合作。此外在實驗室中模擬社交懶惰是困難的,因為參與者知道他們正受到監視。Cymek 解釋道:
「主要的約束是實驗室環境。為了弄清楚人與機器人相互作用中動機流失的問題有多嚴重,我們需要進入現實的工作環境,與熟練的工人一起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進行測試,他們通常與機器人團隊合作進行工作。」
資料來源: Dietlind Helene Cymek 等人,《Lean Back or Lean In? Exploring Social Loafing In Human-Robot Teams》 ,Frontiers in Robotics and AI(2023)。DOI:10.3389/frobt.2023.1249252。
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3-10-humans-lazier-robots-tasks.html
關鍵詞:懶惰,機器人,人工智慧,自動化,科技進步,人類生活
延伸閱讀
- 加州新 AI 法案出爐,SB 1047 作者再推出改革措施!
- 《超級瑪利歐成為 AI 基準測試的新標準!你絕對想不到的理由》
- Google 推出 SpeciesNet:專為識別野生動物而設的人工智慧模型!
- 安瑟普提克獲得 35 億美元巨額資金 瞄準人工智慧未來!
- OpenAI 重磅推出 GPT-4.5:歷史上最大的語言模型來了!
- 探索 DeepSeek:你必須理解的 AI 聊天機器人應用全指南!
- OpenAI 的創業帝國:揭密其風投基金背後的諸多創新公司
- 揭開 Mistral AI 的神祕面紗:揭示 OpenAI 競爭者的所有祕密!
- 未來科技:研究人員揭示如何打造變形機器人,猶如 T-1000 般神奇!
- 「日本迎接新科技:Avride 的送貨機器人精彩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