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ogle 終結地理圍欄搜尋令:自上其所者下
地理圍欄搜尋令的倫理爭議
Google 近日宣布,將允許使用者將他們的定位資料儲存在裝置上,而非在 Google 的伺服器上,從根本上終結長期以來允許警方和執法機構使用其龐大的位置資料來識別潛在罪犯的監視做法。地理圍欄搜尋令作為所謂的"反向定位搜尋令",要求 Google 提供特定地理區域在某特定時間內使用者裝置的訊息,此舉由於其過於廣泛,批評者認為這些要求通常也包括在犯罪發生時無辜人群的訊息,因此構成了一種過度廣泛和違憲的監視行為。
地理圍欄搜尋令的爭訟與 Google 的策略
地理圍欄搜尋令爭議不僅僅在民間廣泛討論,甚至在法庭上也廣受爭議。Google 宣布將位置資料儲存在使使用者裝置上的舉動,意味著警方必須尋求搜尋令才能存取特定裝置,而不是向 Google 索取資料。
地理圍欄搜尋令對於特定社會群體的影響
地理圍欄搜尋令的使用蔓延至社會議題,例如明尼阿波利斯警方使用這種搜尋令來識別參與喬治·弗洛伊德警察槍殺案後的抗議者。同樣地,2022 年對《羅伊訴韋德案》的推翻引發了人們對地理圍欄搜尋令的擔憂,擔心那些在墮胎醫療有限或墮胎違法的州將受到警方的追蹤。
Google 的透明度與隱私保護
Google 在近年回應這一爭議,主張該公司包括微軟和雅虎在內都試圖壓制地理圍欄搜尋令,但這些努力並沒有完全成功。盡管公司對於地理圍欄搜尋令的具體資料披露有限,但 Google 在 2021 年首次披露了其收到的地理圍欄搜尋令資料,顯示 Google 在 2018 年收到 982 個地理圍欄搜尋令,2019 年為 8,396 個,2020 年增至 11,554 個,佔總請求的四分之一。然而 Google 並未透露它有多少次反對這些對使用者位置資料的請求。相較之下,蘋果公司在 2022 年的透明度報告中表示它收到了 13 個要求使用者位置資料的地理圍欄搜尋令,但沒有提供資料回應。
後續展望與倫理思考
Google 的此舉在資料隱私保護方面有其意義所在。盡管地理圍欄搜尋令沒有立即消失,但 Google 終結地理圍欄搜尋令至少從源頭上為監視漏洞開闢出一條窄道。然而隨著監視技術的不斷更新,我們應該進一步思考資料隱私保護與個人自由的相互平衡以及科技巨頭在其盈利模式與公共利益之間如何取得平衡。
結語
隨著科技的發展,資料隱私保護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亟需面對的挑戰,地理圍欄搜尋令的終結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訊號。然而我們仍需警惕新監視技術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並持續探索資料隱私保護和公共安全之間的平衡點。
延伸閱讀
- 震撼收購:Google 豪擲重金併購 Wiz,一週回顧
- Google 提議放寬 AI 政策中的版權與出口規則,引發爭議!
- Google 推出 SpeciesNet:專為識別野生動物而設的人工智慧模型!
- Google 升級 Colab!全新 AI 代理工具助你提升生產力!
- Google 大幅簡化個人資訊刪除流程,搜尋結果隱私守護新上線!
- 「Glance 推出 AI 驅動購物體驗,獲 Google 新一輪資金支援!」
- Google 推出免費 AI 程式設計助手,使用約束超乎想像!
- 「Chegg 控告 Google!AI 搜尋摘要引發的科技法律戰」
- 「Google Drive 新功能!使用者現可搜尋影片字幕,輕鬆掌握重要內容!」
- Google 推出新 AI 影片模型 Veo 2,每秒僅需 50 美分,讓創作成本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