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剖析 Rivian 提醒投資者:製造電動車成本高昂
概覽
在 2023 年,電動車市場已不再只有新創公司的競爭。轉向電動車的競賽現在變成了全球最大汽車公司與眾多已上市的小型競爭對手之間的角力。然而後者往往虧損嚴重。這一組小型電動車公司正處於巨大的現金流出狀態,以至於當前在中國和其他經濟體之間爆發了有關補貼和公平競爭的爭端。然而補貼只是問題的一部分。有許多關於中國在全球電池供應鏈中的中心地位以及新法律可能如何動搖當前的動態的討論。類似於糧食安全長期以來一直是各國關注的重點,最近幾年半導體也成為了重點,國家和經濟體希望確保自己的綠色(或更綠色)技術製造能力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對於那些正試圖擴大生產並向投資者證實自己是長期營運的可行企業的電動車公司來說賭注更集中。他們需要擴大製造,以銷售更多汽車,這將進一步提高製造和研究成本效益,希望這一切能夠滾雪球,不再一直虧損。因此我們通常會在正在擴大生產的電動車公司看到高水平的開支和巨大的損失。紐約時報最近報導,中國的電動車公司(Nio)也在美國上市,每輛車損失約 3.5 萬美元。它在這方面並不孤單。美國的 Rivian 在 2023 年 8 月表示該公司在第二季度交付了 12,640 輛汽車,營收達到 11.2 億美元,毛損失為 4.12 億美元,運營損失為 12.9 億美元,自由現金流入狀態為 16.2 億美元。毛利率為-37%。
投資風險與資本考量
從 Rivian 的表現來看,這類新創電動車公司面臨著極大的投資風險。想要成為電動車領域的領導者,不僅需要投入大量資本進行研發和製造,還需要在市場競爭中擁有具有競爭力的產品組合並擴大銷售渠道。然而由於電動車產業的成本高昂以及市場競爭的激烈,這些新創公司在短期內難以實現盈利,往往陷入巨大的虧損。
製造成本與規模效應
首先製造成本是一個主要的挑戰。電動車的製造過程牽涉到複雜的供應鏈和高昂的材料成本。與傳統燃油汽車相比,電動車需要更多的高科技部件和電池。這些部件和電池的成本以及與之相關的研發和生產成本,增加了製造電動車的總成本。此外由於電動車的銷售量通常較小,規模效應有限,無法將成本降至最低。
市場競爭與價格壓力
另一個挑戰是市場競爭和價格壓力。隨著全球多家汽車製造商進入電動車市場,競爭變得非常激烈。大型汽車公司通常具有龐大的資本和供應鏈優勢,這使得新創公司更難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此外由於消費者對電動車的需求增加,價格壓力也可能推動製造商為了吸引客戶而降低價格,進一步擴大了新創公司的虧損。
投資者的建議
在這樣的背景下,投資者需要謹慎考慮投資這些虧損嚴重的新創電動車公司。雖然這些公司可能具有創新的技術和潛在的市場機會,但投資風險非常高。投資者應該對公司的財務狀況進行全面評估,理解其營收、總損失和現金流狀況。此外投資者應該關注公司的競爭策略和市場地位以及其在技術研發和製造效率方面的努力。
多元化投資組合
由於新創電動車公司的風險較高,投資者應該將其投資組合多元化,以降低風險。除了投資於這些新創公司之外,投資者還應該考慮投資於傳統汽車公司和其他相關的技術和能源公司。多元化投資組合可以提供更平衡的回報和更穩定的投資表現。
長期視角和持續關注
投資新創電動車公司需要有長期視角和持續關注的能力。這些公司需要時間來發展其技術、市場份額和品牌價值。投資者應該對其投資有耐心,並在投資之後保持關注,監測公司的發展和業績。
總結
製造電動車是一個成本高昂的過程,特別是對於虧損嚴重的新創電動車公司而言。電動車產業需要大量資本投入和製造才能實現規模化生產,並證實自己是可行的長期企業。然而新創公司面臨著製造成本高企、市場競爭激烈和價格壓力等風險。投資者應該謹慎考慮投資這些公司,並在投資組合中實現多元化,以降低風險。同時投資者應該有長期視角和持續關注的能力,以充分理解和監測公司的發展。
延伸閱讀
- 現代新推出的特斯拉充電介面到底缺了什麼?
- 比亞迪推出類似特斯拉的駕駛輔助技術,連最便宜車型也能享受!
- 「馬斯克 97 億美元收購 OpenAI 之路:這些投資者助力成敗!」
- Revel 獲得 6000 萬美元紐約州資金,用於擴建電動車充電站!
- 特朗普政府暫停為特斯拉提供數百萬的電動車充電計畫!
- Presto 創造電動車充電新紀元,力爭成為業界的 Stripe!
- 「Scout Motors 因直銷電動車計畫遭起訴,未來銷售模式面臨挑戰!」
- Graze 在 Bluesky 打造創新定制內容平臺,投資者紛紛關注!
- 特朗普瞄準支援特斯拉的電動車充電資金計劃!未來局勢將如何演變?
- Canoo 電動車新創公司宣告破產,運營戛然而止!未來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