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動車製造成本龐大:Rivian 提醒投資者
概述
隨著 2023 年來臨,電動車市場已不再僅僅是新創企業的舞臺,而是一場由全球最大汽車公司和一大批已上市的小型競爭對手之間進行的競爭。然而後者往往處於深度虧損狀態。許多小型電動車公司正大量資金流失,正因此中國和其他國家爆發了有關補貼和公平競爭的爭端。然而補貼只是問題的一部分。近年來人們一直在談論中國對全球電池供應鏈的重要性以及新法律是否會改變現有的動態。正如食品安全長期以來一直是各國的重要事項一樣,在近幾年中,半導體也加入了此行列,各國和經濟體同樣希望確保其生產綠色(或更綠色)技術的能力能夠滿足其需求。
電動車公司的挑戰
對於電動車公司來說規模化生產並向投資者證實自己是一家長期可行的企業是至關重要的。他們需要擴大生產以銷售更多汽車,從而提高生產和研究成本效益,最終希望實現企業利潤不再長期處於赤字狀態。因此我們常常看到那些正在擴大生產的電動車公司付出高昂的成本並遭受巨大損失。《紐約時報》最近報導稱,中國的電動車公司 Nio 在每輛汽車上虧損約 35,000 美元。不只是 Nio,美國的 Rivian 在今年 8 月表示在 2023 年第二季度交付了 12,640 輛車,營收達到 11.2 億美元,毛損失為 4.12 億美元,運營損失為 12.9 億美元,自由現金流量赤字為 16.2 億美元。毛利率為-37%。
思考:電動車的價值與成本
這些資料引發了人們對電動車產業的價值和成本之間的思考。電動車被視為一種環保和永續發展的解決方案,它們減少了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並降低了尾氣排放。然而隨著這項技術的成熟度提高,我們發現其生產和推廣的成本遠高於我們最初的預期。
這引發了一個關鍵問題:綠色技術是否與經濟可行性相吻合?電動車公司的巨大損失顯示出生產和推廣這些車輛的費用遠高於其帶來的收入。然而正如許多專家指出的,這也是一個長期投資的問題。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的成熟,生產成本很有可能下降,並且終將實現經濟可行性。
然而這同時也需要各國政府和企業做出努力,以支援並加速電動車技術的發展。補貼僅僅是一個方面,還需要投資於研究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和市場培育等方面,以創造更有利於電動車產業發展的環境。
編者觀點
電動車產業面臨著複雜的挑戰,如高昂的製造成本、供應鏈風險和市場競爭。盡管如此,這一領域正經歷著快速發展並不斷取得突破。Rivian 等公司不斷推出創新的電動車型,受到消費者和投資者的關注。
因此在這個關鍵時刻,投資者應該保持理性,認識到電動車市場的發展需要時間和長期投資。同時在政府和企業層面,應該加大對電動車產業的支援力度,提供更多的補貼和資金,並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以促進電動車技術的發展和普及。
延伸閱讀
- 現代新推出的特斯拉充電介面到底缺了什麼?
- 比亞迪推出類似特斯拉的駕駛輔助技術,連最便宜車型也能享受!
- 「馬斯克 97 億美元收購 OpenAI 之路:這些投資者助力成敗!」
- Revel 獲得 6000 萬美元紐約州資金,用於擴建電動車充電站!
- 特朗普政府暫停為特斯拉提供數百萬的電動車充電計畫!
- Pinterest 警告!DEI 攻擊成為潛在商業風險的最新公告!
- Presto 創造電動車充電新紀元,力爭成為業界的 Stripe!
- 「Scout Motors 因直銷電動車計畫遭起訴,未來銷售模式面臨挑戰!」
- Graze 在 Bluesky 打造創新定制內容平臺,投資者紛紛關注!
- 特朗普瞄準支援特斯拉的電動車充電資金計劃!未來局勢將如何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