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議題

人類還是機器?兩者兼具又如何?新書探索音樂中人與機器之間的界限

人與機器之間的界線在音樂中得到探索由 Erin Kayata, 東北大學採訪報導自 2012 年開始教授音樂科技課程以來,迪爾德蕾·洛格瑞奇(Deirdre Loughridge)一直就人和機器在音樂中的角色進行探討。她是東北大學音樂專業的副教授,專攻音樂技術的歷史。當時,她的學生普遍認為,電腦無法 .... (往下繼續閱讀)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 Line 分享到 Twitter

文章目錄

人類還是機器?兩者兼具又如何?新書探索音樂中人與機器之間的界限

人與機器之間的界線在音樂中得到探索

由 Erin Kayata, 東北大學採訪報導

自 2012 年開始教授音樂科技課程以來,迪爾德蕾·洛格瑞奇(Deirdre Loughridge)一直就人和機器音樂中的角色進行探討。她是東北大學音樂專業的副教授,專攻音樂技術的歷史。當時,她的學生普遍認為,電腦無法創作音樂,並將其視為音樂「非人性化」的代表。然而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洛格瑞奇注意到這種態度發生了變化。「當我開始教書時,人們對於電腦能創作音樂感到驚訝和困惑,但是五年之後,學生們開始覺得用電腦創作音樂更加直觀」,她說。

隨著人工智慧的崛起,越來越多關於 AI 和藝術的討論浮出水面。我們所欣賞的作品,究竟來自人還是機器?但洛格瑞奇指出,答案並不總是那麼簡單,尤其是在音樂領域中。畢竟,以蕭邦風格創作的電腦生成樂曲是由人類程式設計師所創造的,而蕭邦本人是與一種樂器——鋼琴進行創作,鋼琴本質上也是一種機器。這正是洛格瑞奇在她即將出版的新書音樂機與人性聲音》中舉的例子。

這本 12 月份出版的新書的靈感來自洛格瑞奇在教學生涯中觀察到的態度轉變,並探討了人類機器被認為是彼此對立的力量,也是協力的合作關係。「這本書回應了音樂領域和其他領域普遍存在的一種思維習慣,總是把事物定義為人或機器。」她表示《音樂機與人性聲音》試圖突破這種將人和機器對立起來的二元辯證法,探討它們是如何纏繞在一起的,如何相互聯動以及對我們思考這些關係有什麼啟示,而不僅僅停留在人或機器的問題上。

在這本書中,洛格瑞奇探討了從 1740 年到 2020 年這段時間內,人與機器音樂領域中的辯論和互動。從製作能夠彷彿人形般吹奏長笛的自動傀儡開始,到音樂家們進行機器學習實驗結束。在 18 世紀,音樂被認為是「高度理性化」的,使用機器創作音樂也很常見,洛格瑞奇說。但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對音樂的態度發生了變化,認為音樂是一種表達,「與機器相違背」,這引發了對技術進步(如為號角新增活塞等)的辯論。「人們對於機器人類音樂才華的關系的看法有起伏不定的態度。」她說。「你可以找到大量對技術變革的反應的例證。」

隨著人工智慧的討論越來越多,這個主題變得特別重要。洛格瑞奇表示即使在過去一年中,這種對話也發生了變化,更多人將這種技術的使用看成是「好」或者「壞」。然而從她的書中研究歷史可以為這些討論提供更多背景。「在這本書中,我試圖探索那些位於人和機器框架邊緣或挑戰這種框架的例子,提供一個可以看到曾經有人怎樣理解機器、我們可以用機器做什麼、它們與我們的關系以及對我們的影響的歷史。歷史可以幫助我們想象使用 AI 時的其他可能性。" 洛格瑞奇說道。

該報導由東北大學提供。
引用自: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3-10-human-machine-explores-line-music.html

Musicandtechnology-人類,機器,音樂,界限,人與機器,新書,探索
程宇肖

程宇肖

Reporter

大家好!我是程宇肖,我對於科技的發展和應用有著濃厚的興趣,並致力於將最新的科技趨勢和創新帶給大家。科技領域的變化速度驚人,每天都有令人興奮的新發現和突破。作為一名部落格作者,我將帶領大家深入探索科技的奧秘和應用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