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議題

人類還是機器?為何不兼而有之?探討音樂中人與機器之間界線的新書

人與機器的界線:新書探索音樂中的人類與機器論述與觀點作者:愛德華·費爾森塔爾這本名為《音樂人之音》的新書,探討了人與機器在音樂領域中的界線問題。作者迪德拉·洛克裏奇是東北大學的助理音樂教授,專門研究音樂技術的歷史。她觀察到,在過去幾年中,學生們對於使用電腦創作音樂的態度發生了轉變。隨著人工智慧的崛起 .... (往下繼續閱讀)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 Line 分享到 Twitter

文章目錄

人類還是機器?為何不兼而有之?探討音樂中人與機器之間界線的新書

人與機器界線新書探索音樂中的人類機器

論述與觀點

作者:愛德華·費爾森塔爾

這本名為《音樂人之音》的新書,探討了人與機器音樂領域中的界線問題。作者迪德拉·洛克裏奇是東北大學的助理音樂教授,專門研究音樂技術的歷史。她觀察到,在過去幾年中,學生們對於使用電腦創作音樂的態度發生了轉變。

隨著人工智慧的崛起,我們開始對人類機器創造的作品進行討論,究竟是由人還是機器所創作。然而洛克裏奇認為這個問題並不總是那麼簡單,尤其在音樂領域。她以肖邦風格的電腦生成作品作為例子,指出這些作品是由人們設計的程式師所創作的,而肖邦本人使用的鋼琴也可以說是一種機器

這本書將探討在音樂領域中,人類機器是如何作為截然不同的對立力量,也是如何相互協作的。洛克裏奇說:“這本書回應了音樂和其他領域中的一種思維習慣,即將界定為人類機器。”她表示這本書試圖超越將人類機器劃分為兩極的二元對立觀念,探索它們彼此間的纏繞關係以及這些關係如何啟發我們思考,而不僅僅局限於人類機器的問題上。

書中內容與歷史探討

在這本書中,洛克裏奇探討了從 1740 年到 2020 年這段時間內人與機器音樂領域的辯論和互動。她從一個類似人形機器的自動吹笛裝置開始,直到音樂家們開始嘗試機器學習的實驗。

她指出,在 18 世紀,音樂被視為“高度理性”的藝術形式,使用機器創作音樂是很常規的。然而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人們的態度轉變為認為音樂是一種表達,是與機器相對立的。這種轉變引發了對於技術進步的辯論,例如在喇叭上新增活塞的問題。

這個主題非常重要,因為對於人工智慧的辯論越來越多。洛克裏奇表示即使在過去一年中,對於這種技術的使用,人們的觀點也發生了變化,認為它要麼“好”要麼“壞”。然而透過這本書中的歷史研究可以為這些討論提供更多背景和語境。

洛克裏奇在這本書中努力探索那些擺脫人類機器框架約束的邊緣案例,提供了一個讓我們看到機器的多種角度、我們對於機器有哪些應用、它們與我們的關係以及它們對我們的影響的歷史。這個歷史可以幫助我們想象關於人工智慧的其他未來。

社論與建議

這本《音樂人之音》的新書對於我們思考當代技術與人類關係的問題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視角。隨著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迅猛發展,我們必須重新審視人類機器之間的界線。這本書透過音樂這一藝術形式,向我們展示了人類機器之間的複雜互動關係。

當然科技的發展為我們帶來了許多便利和機會,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和問題。這本書的歷史探討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些挑戰和問題的根源,並為我們提供思考的框架。

在面對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發展時,我們應該適當地評估和應用這些技術,同時保持對人類的尊重和關愛。我們應該利用洛克裏奇在這本書中所呈現的歷史背景,展望未來的發展,並思考如何將這些技術應用於造福人類和社會。

Music-人類,機器,兼而有之,音樂,界線,新書
程宇肖

程宇肖

Reporter

大家好!我是程宇肖,我對於科技的發展和應用有著濃厚的興趣,並致力於將最新的科技趨勢和創新帶給大家。科技領域的變化速度驚人,每天都有令人興奮的新發現和突破。作為一名部落格作者,我將帶領大家深入探索科技的奧秘和應用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