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Work 破產:究竟是核心業務從未執行的證實嗎?
探討 WeWork 的商業模式
WeWork 最近的破產申請在美國和加拿大引起了廣泛關注。這家著名的靈活辦公空間公司希望透過提交第 11 章破產保護申請來轉換部分債務為股權投資,並進一步理性化其商業租賃組合。雖然 WeWork 希望擺脫一些租約的負擔,但同時保持運營,使企業能夠自行維持運轉。
對 WeWork 的商業模式是否合理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回顧其 S-1 檔案、SPAC 交易以及早期的盈利報告。這能幫我們理解 WeWork 的經濟狀況。
不合理的經濟狀況歷史
首先我們需要回溯到 2019 年。當時,WeWork 是一家備受矚目的風險投資公司。在提交 IPO 檔案之前,市場知道該公司虧損相當嚴重,但像所有私人公司一樣,WeWork 的收支並不清晰,這使其看起來更有吸引力。直到公司提交上市檔案後,我們才真正理解到它是如何融資其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長率的。
WeWork 的業務確實快速成長。2016 年的收入為 4.361 億美元,2017 年為 8.86 億美元,2018 年為 18.2 億美元,2019 年上半年為 15.4 億美元。然而這種增長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該公司的運營虧損從 2017 年的 9.318 億美元擴大到 2018 年的 16.9 億美元,然後在 2019 年上半年擴大到 13.7 億美元。簡而言之,WeWork 快速增長,但必須付出大筆現金。
反思與展望
WeWork 的破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商業模式的不足和短處。對於其他新創公司和投資者來說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案例。
同時這也提醒著我們:商業模式必須建立在可持續和健康的基礎之上,而不僅僅是迅速增長。WeWork 的故事警示著我們,在商業模式設計中,必須考慮到長期發展和價值創造。
結語
WeWork 的破產向我們彰顯了一個重要的商業教訓:成長不能以犧牲可持續性為代價。對於新興企業和投資者來說值得從中汲取教訓,以更加謹慎和有策略地投資和經營業務。
延伸閱讀
- Canoo 電動車新創公司宣告破產,運營戛然而止!未來將何去何從?
- 梅賽德斯支援的 Volocopter 驚傳破產!未來空中出行何去何從?
- 北極熊創辦人辭職!電池獨角獸 Northvolt 申請破產,未來何去何從?
- FTX 破產案發酵:安東尼·斯卡拉穆奇等人遭起訴!
- 「Fisker 破產背後的詭異陰影:真相何在?」
- Proton 推出本地執行的「隱私優先」AI 郵件寫作助手
- 處於 a16z 支援下的 Synapse 宣告破產,1000 萬名消費者受影響
- 金融科技公司內訌導致 TabaPay 退出破產 Synapse 的收購計劃
- 藍天公司支援專案,促使 Mastodon 應用程式(如 Ivory)能在其網路上執行
- 菲斯克計劃進行更多裁員,現金匱乏且破產隨時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