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ogle 在搜尋引擎發展中的重要裏程碑
搜尋引擎在改變訊息存取方式上的革命
隨著 Google 迎來成立 25 周年,這是網際網路史上一個重要的裏程碑。每天提交數十億次搜尋查詢,很難想象 Google 之前的生活是如何的。那麼,什麼使得 Google 在訊息存取上實現了革命?人工智慧(AI)會讓它過時,還是增強它呢?讓我們來看一下隨著先進的 AI 技術和 Google 搜尋逐步交織在一起,我們對訊息的存取如何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進行了轉變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1950 年代:公共圖書館成為社區中樞
在二戰之後的幾年裡,人們普遍認為,一個成功的戰後城市應該能提供公民的能力,其中包括對訊息的公開存取。因此在 1950 年代,西方國家的訊息主要由當地圖書館提供。圖書館員本身就是一種“人工搜尋引擎”。他們回答來自企業的電話查詢,並回應來信,幫助人們快速準確地尋找訊息。圖書館不僅僅是借書的地方,父母在那裡尋求健康訊息,旅遊者請求旅遊建議,企業尋求市場銷售建議。這種搜尋是免費的,但需要圖書館員的支援以及大量的勞動和基於目錄的流程。現在我們可以在幾分鐘內解決的問題,以前可能需要幾小時、幾天甚至幾個星期的時間才能回答。
1990 年代:有償搜尋服務的興起
到了 1990 年代,圖書館已經開始設定個人電腦並提供線上訊息服務。商業搜尋公司蓬勃發展,因為圖書館可以透過昂貴的訂閱服務獲取訊息。這些系統非常複雜,只有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才能進行搜尋,消費者需要為結果支付費用。至今,座落在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斯時的 Dialog 系統依然是最好的例子之一。該公司聲稱為其客戶提供“超過 140 個同行評審的文獻資料庫中的 17 億條記錄的存取”另一個商業搜尋系統《金融時報 FT PROFILE》使人們能夠存取過去五年內英國各大報紙的文章。但是使用它並不簡單。使用者必須記住輸入命令來選擇一個集合,使用特定的詞語來減少返回的檔案列表。文章按日期排序,讀者需要自行掃描最相關的內容。FT PROFILE 使寶貴的訊息迅速地為企業界之外的人士所使用,但代價高昂。1990 年代,這種存取需要每分鐘支付 1.6 英鎊,相當於今天的 4.65 英鎊(或 9.00 澳元)。
Google 的崛起
在 1993 年世界網際網路推出之後,網站的數量呈指數級增長。這張 1979 年的照片展示了圖書館員在 Dialog 線上檢索系統終端機前的場景。圖片來源:美國國家檔案館。圖書館提供公共網路存取,如維多利亞州圖書館的 Vicnet,為組織提供低成本存取。圖書館員教導使用者在網上尋找訊息並建立網站。然而這些複雜的搜尋系統無法應對爆炸性的內容增長和眾多新使用者的問題。1994 年,三位紐西蘭電腦科學家合著的《管理大容量檔案》,提出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自 1950 年代以來,研究人員一直致力於設計一種搜尋引擎,它具有快速性,面向所有人,並且按相關性對檔案進行排序。在 1990 年代,一家矽谷新創公司開始應用這些知識,拉裏·頁(Larry Page)和塞爾吉·布林(Sergey Brin)使用《管理大容量檔案》中的原理設計了 Google 的標誌性架構。1998 年 9 月 4 日,Google 的革命正式開始。人們喜愛搜尋框的簡單易用性以及概述了檢索頁面與查詢匹配程度的新鮮結果呈現方式。就功能而言,Google 搜尋具有幾個有效的原因。它使用創新的方法透過計算網頁中的網頁連結數量(這種過程稱為頁面排名),並且它的算法非常複雜;它不僅將搜尋查詢與頁面內的文字進行匹配,還將搜尋查詢與連結到該頁面的其他文字進行匹配(這被稱為連結文字)。Google 很快超越了 AltaVista 和 Yahoo 等競爭對手,擁有超過 85%的市場份額,仍然是最受歡迎的搜尋引擎。然而隨著網路的擴大,存取成本受到了爭議。雖然消費者現在可以免費搜尋 Google,但需要支付費用來下載某些文章和書籍。許多消費者仍然依賴圖書館,而圖書館自費提供材料給公眾所需的成本卻不斷上升。
Google 在人工智慧時代的生存挑戰
Google 的擴張和 AI 工具的應用
Google 在發展過程中遠遠超越了搜尋引擎。Gmail、Google Drive、Google Calendar、Pixel 裝置和其他服務都展示了 Google 的廣泛影響力。隨著 AI 工具的引入,包括 Google 的 Bard 和最近宣布的 Gemini(與 ChatGPT 直接競爭),Google 將再次與搜尋領域進行革新。隨著 Google 不斷將生成式 AI 技術融入搜尋功能中,我們將經常在搜尋結果頁面頂部閱讀到一個快速訊息摘要,而無需自己搜尋訊息。其中一個關鍵的挑戰將是確保人們不會變得過於自滿,無節制地相信生成的輸出。對原始資料進行事實核查仍然與以往一樣重要。畢竟,我們已經看到 ChatGPT 等生成式 AI 工具由於“幻覺”和訊息錯誤而成為新聞頭條。如果不對不準確或不完整的搜尋摘要進行修訂,或者進一步改述並呈現沒有來源材料,那麼錯誤訊息問題只能加劇。此外即使 AI 工具革新了搜尋,它們可能無法革新存取方式。隨著 AI 行業的增長,我們看到公共存取和越來越強大的商業實體之間的緊張關係。提供存取權利的內容可能需支付費用,或透過付費訂閱方可存取。隨著 AI 的崛起,我們有機會重新思考公共存取和越來越強大的商業實體之間的張力。
結論
Google 在過去 25 年中從一個新創公司發展成為網際網路巨頭,它透過革命性的搜尋技術改變了人們對訊息的存取方式。然而隨著 AI 的快速發展,Google 面臨著生存的挑戰。生成式 AI 技術的應用將進一步革新搜尋,但也帶來了虛假訊息和存取方式等問題。為了確保訊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事實核查和公開存取權利仍然至關重要,無論是 Google 還是其他搜尋引擎和 AI 工具。同時我們需要重視公共存取和商業利益之間的平衡,以確保訊息在數位時代的廣泛傳播。
延伸閱讀
- 震撼收購:Google 豪擲重金併購 Wiz,一週回顧
- Google 提議放寬 AI 政策中的版權與出口規則,引發爭議!
- OpenAI 的創意寫作 AI 讓人想起高中文學社那個討人厭的孩子
- 亞馬遜成立新型代理 AI 團隊,將如何改變科技未來?
- 「搶先報名!TechCrunch Sessions: AI 演講者申請截止日期迫在眉睫!」
- MWC 最新報導:AI 影響力的兩極化觀點首次曝光!
- Google 推出 SpeciesNet:專為識別野生動物而設的人工智慧模型!
- Google 升級 Colab!全新 AI 代理工具助你提升生產力!
- 亞馬遜新推出 Alexa+:為孩子們帶來 AI 驅動的「探索」與「故事」新功能!
- Google 大幅簡化個人資訊刪除流程,搜尋結果隱私守護新上線!